印度洋上空现10个神秘黑暗空洞,这些黑暗空间是怎么形成的?
清风挽
印度洋上空黑暗空洞的现象特征与发现背景
2025年,美国陆地卫星八号拍摄到印度洋赫德岛上空出现10个旋转的黑暗空洞,平均直径约13公里,呈串状向东北方向延伸,移动过程中逐渐缩小。赫德岛是南极洲以北1500公里处的无人火山岛,常年被厚重云层覆盖,总面积仅368平方公里。
黑暗空洞的科学本质:冯·卡门涡流
-
形成机制:当粘性流体(如空气、水)绕过一个非流线型障碍物(如圆柱、桥墩、树木、烟囱)时,若流体速度达到一定阈值,障碍物后方的流场会失去稳定性,进而形成成对、反向旋转且交替脱落的漩涡,这些漩涡沿流体流动方向排列成规则的涡列。此次现象是由于当风吹过赫德岛时,遇到陆地上的障碍时,气流会被扰乱,形成一种像水流旋涡一样的云旋涡。涡旋中心因低压抽吸云层水汽,暴露下方深色海面,卫星观测呈现为黑暗空洞。
-
类比:类似船桨划过水面产生的漩涡,或风吹电线引发的振动。
黑暗空洞形成的特殊条件
-
强风:时速超80公里的狂暴西风带气流。
-
地形:岛上莫森峰火山(海拔2700米)阻挡气流。
-
云层:异常厚重的云层,仅涡旋中心能将其撕裂。
黑暗空洞的独特形态成因
与常见的纤细云尾(如2015年加那利群岛案例)不同,此次空洞因两重特殊条件:
-
西风突然转向,使涡流轨迹发生90°偏折。
-
云层过厚,仅涡旋核心能撕开缺口,形成密集空洞群。
常见误解澄清
-
非超自然现象:与外星活动无关,纯属大气动力学现象,全球多地曾观测类似涡流(如济州岛)。
-
非宇宙黑洞:牧夫座空洞等宇宙结构与此无关。
-
非重力洞:印度洋另一重力洞是地质特征,与短期气象现象无关。
赫德岛上空涡流现象的罕见性
赫德岛上的莫森峰比其他常引发冯·卡门涡流的山峰要小,因此赫德岛上空的旋涡现象较为罕见。历史影像显示,这座岛在2015年11月也曾形成过较为典型的旋涡云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