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考进行时,清代高考考试是怎么查分的?
清风挽
清代科举考试分为初步考试(童试)和正式考试(乡试、会试、殿试),不同阶段考试的查分方式各有特点:
童试查分
童试作为初步考试,包括县试、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。以县试为例,考试分四场或五场,每场考试都要发榜。前几场用座位号发榜,最后一场依成绩顺序写出姓名发榜,第一名称县案首,最后一名主考官会用红笔勾一个结束记号。考生可前往查看公布的榜单知晓成绩,榜上有名者可参加后续府试。
乡试查分
-
发榜形式: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,多在八月,又称秋闱。录取完毕后会张榜公布,俗称龙虎榜,或称桂榜。
-
录取情况:乡试录取有正榜和副榜。正榜录取人数因地区而异,此后又略有增加,大概不超过一千五百名。副榜初亦有定额,后来成为定制,副榜主要是一种荣誉,若要中举,仍须参加下届乡试。考生需前往榜单张贴处查看自己是否上榜。
会试查分
-
放榜地点与名称:会试由礼部主持,在京师举行,考中者称作贡士。会试榜张挂于礼部门外,因杏花开放时节放榜,又称杏榜。
-
录取与查分:清代会试录取无定额,各科所取人数不同,一般为二三百名。会试放榜前,考试官拟取的前十名呈送皇帝钦定名次,但后来逐渐成为例行程序。考生可到礼部门外查看杏榜了解自己的成绩和是否成为贡士。
殿试查分
-
成绩评定与公布流程:殿试是科举最高规格的考试,由皇帝亲自出题。应试者在紫禁城内的保和殿应试,到阅卷日,分别交给八名读卷官轮流传阅,选出优秀者进呈皇帝,最终由皇帝钦定名次。其榜有二,一为小金榜,交奏事处进存大内;二为大金榜,钤盖皇帝之宝,于唱名日张挂。
-
唱名仪式与查分:唱名又称传胪,在太和殿举行,典礼非常隆重。宣读皇帝制书公布成绩,第一甲赐进士及第,第一名称为状元,第二名称为榜眼,第三名称为探花;第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;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干。考生可参加传胪仪式现场知晓成绩,也可在大金榜张挂后前往查看。
此外,当考生中举或中进士后,会有专门的报喜人员前往考生家中报喜,通常由当地官府派出的报喜人,骑马或乘轿前往告知成绩。